东莞市文化广电版
(B类)
东文广旅体函〔2023〕101号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东莞市
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326号
提案答复的函
陈雪昕委员:
您提出的《城市更新中运用科技、数字手段进行历史文化保护的建议》(第20230326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了更好保护不可移动文物,我市通过智网工程、大数据、电子设备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助力文物安全巡查、安全防护、文物本体日常养护等文物各方面工作,利用科技手段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保驾护航。
一、科技赋能网格化管理,织密文物安全保护网
我市积极探索和创新文物保护的模式与途径,有效、精准守护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借用科技手段给文物再上一道安全锁。例如,大岭山镇将文物保护纳入智网工程,文物及周边环境实时情况全部可呈现在平台上,联合镇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借助数据智脑平台的高科技手段对各文物点实现网格化管理。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纳入镇网格管理巡查范围,由各片区综管员根据文物巡查内容清单,对文物进行常态化巡查检查,确保文物巡查不留死角和盲区,极大提升了文物安全巡查的工作效率。
二、实行安防消防智慧管理,守护文物生命线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底线、红线、生命线,我市不少镇街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人防”与“技防”有机结合,为文物保护注入了新活力。例如,中堂镇实行文物智能安防消防管理模式,利用中国联通先进的4G物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管理平台,安装了智能用电安全设备、智能云监控设备、无线智能烟感报警设备,实现24小时全天火患监测、电压电流检测及视频监控,达到全镇文物智能安防全覆盖,组建了系统的智能安全监控平台,通过手机、电脑等客户端或小程序可随时随地实时查看,一旦发生烟雾、火情、盗窃及破坏等情况,系统将自动报警,通过短信提醒、电话通知等方式,逐级通知镇村多名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处理。每年系统还可以自动生成安全报表,提示各文物单位发生警情的时间和频次,方便科学调度消防设施设备,真正实现从传统的人防手段到“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智慧管理手段的转变。
三、科技手段精准发力,加持古建筑养护工作
受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文物古建筑保护历来面临诸多难点,近年来,我市不断研究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升文物保护的能力水平,让古建筑“延年益寿”。可园博物馆立足于文物古建筑现状特点,坚持“预防性保护”的理念,尝试拓展古建筑监测点和监测内容,开展了邀山阁变形监测和动力测试,以及古建筑水体及周边环境日常监测等工作,致力于搭建古建筑维护和监测系统数据档案,推动古建筑科学监测、研究和保护。在对古建筑的养护中,借用科技手段如使用无人机巡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进行白蚁检查和探测等,科技手段的加持让古建筑的养护更加有效和精准,实现预防性保护先行。
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促进新科技、数字化等工具手段在城市更新中文物保护的应用,持续引进、运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创新文物保护管理、保护和利用方式,全面提升我市文物保护水平,在城市更新工作中留住“东莞记忆”,更好守护、传承东莞城市文化根脉。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6月21日
(联系人及电话:张庆琴,2283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