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第8660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市教育局:
现就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8660号提案《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一步推动“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建设的建议》,结合我局职能答复如下:
一、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
自2014年起,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东莞市中小学艺术联合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莞脉传承的核心职责使命,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十载光阴流转,十载春华秋实。如今,莞邑非遗在东莞各大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绽放新时代的迷人光彩,从“非遗进校园”逐步发展为“非遗在校园”,形成“非遗进校园”独具特色与内涵的“东莞模式”。截至目前,东莞非遗进校园活动逐步实现从幼儿园到高校全覆盖,全市已有167个非遗项目、近40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传承传播活动,走进的学校达330多所,开展普及性公益活动达400多场次,受益师生超100万人次;全市已有24多个镇街、91所学校创造性打造非遗品牌特色课程,培育了3批共36个“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来,我局将进一步落实好文旅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有关部署,创新开展莞脉传承之非遗进校园活动,加大力度巩固我市非遗教育的成果,同步探索“非遗进校园”规范化、标准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模式。
(一)普及教育活动——非遗走进校园
2023年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计划在全市33个镇街开展公益活动64场以上。入选公益场次的学校,将由所在镇街文化馆分馆安排半天的校内非遗体验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线上非遗图文展览、活态展演、非遗课堂、时令活动等内容。具体可选择的非遗展示展演项目和开展活动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由东莞市文化馆制定并指导操作。有经费配套的镇街,鼓励开展更多场次进校园活动。为提倡资源均等化,原则上近三年已开展活动的学校暂不重复配送开展体验活动。
同时,今年将继续推出“我来写非遗”、“我来画非遗”、“我来说非遗”等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文、绘画、说非遗故事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学生眼中的学习成果。该活动由校方动员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并由校方选送一定数量的“写、画、说”学生作品,统一按要求上传至非遗进校园专题网页展示及参与东莞银行杯“我是小小传承人”系列评选。
(二)校外实践活动——学生走进非遗实践基地
结合研学实践教育和市宣教系统的公益研学游(非遗路线)活动,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市非遗展示厅、非遗实践基地和教育营地,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动手操作,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在往年原有的“非遗实践基地体验课”、“非遗实践研学游”的基础上,整合推出更多校外文旅实践活动,如推荐“江湖山海系列文旅路线”等研学活动,供师生自由参考选择,力争全年“带出来”学生目标超过20万人次。
(三)校园基地建设——“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管理和培育
继续深化建设“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针对前三批已评选出的36个基地开展评估工作,具体方案另行制定。同时,组织开展第四批“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申报工作。年内,由市非遗中心派出专人点对点指导基地建设,进一步规范非遗课程教学,普及推广非遗校本课程,推动校园开展“非遗少年学”、“非遗少年说”等活动,推动非遗进校园全域常态化。
(四)非遗师资培训——开启校园非遗导师队伍建设
市非遗保护中心将今年定位为“非遗导师培训元年”,加大与教育部门的联动,通过与市教育局教研室合作、走进东莞市教师发展中心等模式,把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老师,培育为“非遗导师”,打造一支理论与实践并行、校内与校外协同的高水平非遗师资队伍,共同推动非遗课程融入基础教育体系。继续扩充“非遗志愿者导师”团队,面向全社会吸纳有意加入非遗传承队伍的文化志愿者。
(五)策划成果展——展示和交流进校园成果
在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将组织策划推出非遗进校园活动成果展示,对非遗进校园传习基地教育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和交流,重点展示非遗元素创作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文艺节目等,凸显一校一特色。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