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文广旅体函〔2023〕63号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东莞市
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30109号
建议答复的函
李捧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保护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第20230109号)收悉,经综合市市场监管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东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传承弘扬为中心,以促进非遗项目现代转变和产业转变为方向,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创造性开展各项非遗保护工作,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一、以保护为根基,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
一是健全非遗政策体系,推进东莞非遗立法。2021年2月1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出台《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非遗的内涵、调查、保存、认定、保护、传承和利用等各环节进行规范,推动非遗保护与管理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指引。在此基础上,2022年我们启动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按照“充分调研、问题导向、学习借鉴、立足当地、适度超前”的思路,以解决镇街非遗发展不平衡等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规范非遗保护工作,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二是升级传承人服务体系,做好传承人健康跟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为更好地保护非遗传承人,从2019年起每年为全市非遗传承人提供健康管理专业机构常规体检或中医特色体检;针对行动不便的传承人,体检机构将提供上门体检的服务,对接各镇街传承人所在社区家庭医生,做到定期上门问诊;坚持做到健康管理有专人、健康服务有机构、健康情况有档案,及时跟踪关注非遗传承人健康情况,落实抢救性记录工作。
三是共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维护传承人权益。联动专业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做好非遗艺术作品版权登记、商标注册、著作权登记、许可备案等各项知识产权保护项目。市市场监管局对申请知识产权登记注册的非遗保护相关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和协助,并根据非遗项目的具体情况纳入地理标志培育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目前已完成49个非遗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
四是建设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打造线上管理平台。依托“文化莞家”微信公众号,打造非遗数字化动态管理平台,建设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服务于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非遗传承基地、非遗工作站、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同时,以市非遗展厅为阵地,通过三维数字采集的方式,将非遗展厅的场景和项目内容放至云服务器展示厅,并陆续展开各类文化遗产展陈品的三维模型扫描仪数字重建,打造一个互动性强、体验感好、可持续更新的虚拟非遗云展平台。
二、以传承为目标,展现非遗潮流新形态
一是积极做好非遗人才培训。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对全市非遗专家、各镇街分馆领导、非遗专干、传承人、非遗志愿者等全体非遗人员进行教学培训。重点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与商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抢救与传承人记录工作等内容策划专题培训班,全面提升非遗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同时,2018年成立了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志愿者服务队,至今共招募非遗讲解员志愿者50位,通过讲解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讲解志愿者的素质,充分拓展了东莞非遗展厅的传播和展示功能。
二是深入开展非遗普及教育。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自2017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近300场,受惠学生达85万人次,目前共有91所学校创造性打造非遗品牌特色课程,培育了3批共36个“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从“非遗进校园”逐步发展为“非遗在校园”,形成了“非遗进校园”独具特色与内涵的“东莞模式”。
三是构建东莞非遗宣传矩阵。2020年打造东莞非遗形象代言IP人物“非遗小姐姐”,联手南方+、抖音、微视频等线上平台,策划非遗短视频、直播等线上活动服务,推出非遗短视频超过300个,直播非遗活动逾100场,年平均点击量近2000万。2021年推出非遗新青年线上十大系列视频,播放量超1000万次,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非遗。同时,编辑出版《非凡非遗》,对全市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镇街分管非遗保护工作的负责人等进行专访,以直观、感性的表达方式和鲜活的艺术样态,展现东莞非遗所承载的民俗文化风貌与族群历史价值。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加快推进《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条例》立法,按规定程序扎实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相关工作,争取2023年完成起草,2024年颁布实施,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传承的法治化水平。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加快编制《水乡文化(东莞)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争创省水乡文化(东莞)生态保护实验区,争取2024年成功创建,2026年获评省水乡文化(东莞)生态保护区。推动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档案建设,督促各镇街、园区落实建档经费并做好非遗档案建设管理。定期开展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考核评估,结合评估结果,将对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单位或个人实行退出机制。依托非遗工作站多方联动,加大非遗品牌孵化力度,推动产业与品牌的良性互促。
(二)进一步推进非遗传承深化发展
全面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推进非遗在校园教育常态化,实现以学促教,以“教”带“教”,联动全市文化分馆、各学校艺体老师,打造一支非遗志愿者队伍,并实现志愿者与非遗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对一、点对点”服务。围绕非遗档案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与商标申报、濒危项目抢救与传承人记录工作等组织开展非遗专题培训,提升我市非遗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持续扩充非遗专家库,并依托省级非遗研究基地——东莞理工学院城市文化研究中心加强非遗研究,进一步提高我市非遗理论研究水平。
(三)进一步加大非遗品牌传播力度
持续打造“江湖山海”非遗活动品牌,联动全市共同参与龙舟月、客侨文化节、莞香节、腊味节等活动,展现东莞生态之美、非遗之美,2023年将重点精心策划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加强“粤港澳非遗墟市”联盟城市交流,借助“粤港澳非遗墟市”线上销售平台与线下各类非遗墟市交流活动,创新推广粤港澳非遗项目,鼓励有条件的“老字号”企业为非遗项目搭建展销、体验、培训平台,实现粤港澳非遗共同发展。持续做好“非遗小姐姐”东莞文化IP宣传推广,结合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拟推出“非遗小使者”,进一步宣传推广“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实践成果。深入探索“非遗+旅游”“非遗+研学”,推出“发现东莞非遗之美”文旅攻略策划推广、“最受市民喜爱的十大非遗文创产品”评选和寻“味”东莞非遗老字号等系列活动,实现全市非遗一盘棋包装推广,助推各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发展,让东莞非遗热起来、潮起来。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6月2日
(联系人及电话:曹艺,22837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