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类)
东文广旅体函〔2023〕178号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对
《关于营造高质量公共文化空间提升东莞城市文化品质的建议》
办理答复的函
朱利民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营造高质量公共文化空间提升东莞城市文化品质的建议》(编号20230200)收悉。建议高屋建瓴,聚焦城市品质提升,提出了许多金点子和硬举措,这些是事关千万人口的民心工程,也是文化强市正在推进的重要事项。我局高度重视,专门对重点督办建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了《市人大重点建议<关于营造高质量公共文化空间提升东莞城市文化品质的建议>办理方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落实措施,认真推进办理。
一、打造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丰富文化供给新业态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城市形象与城市气质、点亮城市之美的重要抓手,也可以说是文化强市政策部署最为关注、最大亮点之一。今年以来,我局联动各镇街(园区)积极创新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致力在商圈、居民住宅区、村(社区)、公园、新建住宅小区等,推动建设一批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8月18日,东莞首批30个以“·莞”为命名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东莞第十九届读书节启动仪式上崭新亮相,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文化服务,成为东莞新的文化地标和潮流文化打卡点。其中,书香南苑·莞一启用即成为网红打卡地,迅速火出圈,日均人流量达5000多人次,以致要在夜间采取限流模式,引起市民热议,被誉为“广东第一家‘限流’的书店”。
(一)加强顶层设计,破解文化空间建管用难题。一是高位规划部署。3月召开的东莞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明确提出实施“四馆一剧院一空间”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其中的“一空间”指的是建设一批融合文化服务、潮流休闲消费、轻食餐饮等多业态、复合型、精而美的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力争到2026年全市建成400个以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形成遍布城乡、高雅精致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二是系统制度安排。事实上,去年以来,我局就在全市深入开展空间调研,既全面摸清底数,又考察了解深圳等城市做法,并多次邀请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到莞调研指导,研究出台了《东莞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工作方案》,对全市未来4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工作作出制度性整体安排。三是注重切实管用。在制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工作方案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推动全市空间在优化设施布局、提升内容品质、强化社会参与、推动持续发展等4个方面重点发力,并对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建设类型、建设任务、管理方式、退出机制、运行机制、申报程序、保障措施等作出清晰的工作指引,着力解决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谁来建”“怎么建”“怎么用”“怎么管”的难题。
(二)加强政策支持,打造特色鲜明的空间体系。一是空间建设齐步走。结合东莞资源优势,立足不同的群体需求和空间场景,在现阶段重点推进建设示范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城市阅读驿站、共享文化空间等3种类型空间,其中示范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场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000平方米,建设投入不少于300万元,空间设计着力体现时尚、环保、人文元素,以复合型业态打造“一空间一主题”“一空间一特色”。二是政策资金齐发力。鼓励落实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减免场地租金和水电费用、设施冠名等举措,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同时,制定《2023年东莞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补助方案》,安排133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共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其中对示范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每个补助100万元,对城市阅读驿站每个补助5万元,对共享文化空间每个补助1万元。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撬动,全市掀起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热潮,截至目前已建成85个城市阅读驿站,评出160个共享文化空间,并推动建设10个示范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预计到今年底还将新增52个城市阅读驿站。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逐渐覆盖东莞各大镇街(园区),延伸到市民“家门口”。
(三)加强品牌建设,统一命名推出空间标杆样板。致力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岭南风韵、东莞特点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品牌,务求让市民获得更好的体验感。一是优选高品质空间。从全市各类型空间中优选30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注重各空间在融合文化服务、休闲消费服务等方面展现的特色亮点和发展潜力,以“一空间一主题”“一空间一特色”更好满足市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升城市形象与城市气质,点亮城市之美。二是统一命名授牌。为展现东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地理标识、文化标识,统一以“·莞”对优选的30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行命名授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打造全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标杆样板,形成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又一崭新文化品牌。三是推动“空间+”。结合东莞读书节、南国书香节等各类型活动,推进“空间+阅读”“空间+文旅”“空间+潮流”,广泛向市民宣传推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吸引广大市民前往品味书香时光、畅享文化生活,在家门口邂逅“诗和远方”。
下一步,我局还将持续加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力度,并研究成立莞空间联盟,强化资源整合联动,探索开展空间阵地共享、品牌共创、人才共育,推动空间可持续发展,不断扩大东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提升东莞城市品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推动学校运动场地对外开放,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市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建有各类体育场地2000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2平方米,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三,完全超过省体育规划制定的2025年目标(2.6平方米),实现了全市“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100%,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100%,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100%。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45.56%,位居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我市体育场馆开放还有挖潜空间。早在“十三五”时期,国家体育总局就提出,鼓励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节假日期间,不影响教学工作的情况下,有组织地向公众开放,我市积极推进相关工作。2022年,我局在谋划加快体育强市建设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强力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并将之写入《东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东莞市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实施意见》。
今年以来,我局以南城为试点,大力推进南城14所公办中小学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全面开放共享,取得良好效果,赢得市民的高度赞誉,“南城体育通”小程序预约平台总浏览量达80万PV,总预约超1万人次。为推广这一举措,我局及时采取召开片区座谈会、实地交流学习等方式,组织镇街(园区)学习借鉴南城街道做法,加大力度推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
但从全市来看,各学校积极性还不高,困难也不少,存在安全、经费、人员等方面顾虑。安全方面,市民在学校锻炼时若是出现意外伤害事故,责任难以界定。经费方面,学校体育设施一旦对外开放,设施的建设、日常维修养护、管理人员工资都需要经常性投入,额外增加学校负担。人员方面,场地管理、活动监督、值班值守需要增加人手,体育场馆设施开放产生的人力成本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下一步,我局将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调,持续推进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同时也将积极推动镇街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三、创新“火柴盒”活动策划,增强潮流文化供给
去年以来,以“火柴盒”活动为代表,“潮流东莞”火爆出圈。今年以来,我局持续升级打造“火柴盒”活动,以丰富时尚流行文化,更好满足年轻市民的文化需求,擦亮“潮流东莞”文化品牌。
一是强化市镇联动。统筹全市43个“火柴盒”营地,围绕春节、元宵、五一、520等重点节日时点,举办小型、灵活、精致、时尚的节日特色音乐活动,营造潮流、青春的东莞城市气质和生活方式。上半年共举办160场“火柴盒”活动,线下服务10万人次,线上观看184.98万人,引领全市潮流时尚。
二是强化文化赋能。开展“火柴盒+品牌企业”专场,把“火柴盒”演出送进企业,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如2月2日在东莞长安OPPO产业园区、东坑企业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横沥东莞怡合达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举办“火柴盒”专场演出活动,深受企业员工欢迎,让企业员工感受到东莞“家”一样的温馨,增强了文化归属感。
三是推动音乐造节。8月3日至13日,连续11天在莞香印巷西侧大草坪成功举办“漫延”2023火柴盒音乐节,围绕国漫、影视和魔术等主题开展唱享会,并举办LINK城市派对系列活动,打造“音乐+集市+美食+电影”等综合性促消费活动,累计接待观众超20万人次,线上关注人次超千万,带旺了商圈莞香印巷,激活东莞文旅新消费业态。
下一步,我局还将不断丰富“火柴盒”品牌内涵,加强与社会主体的联动力度,构建多元供给格局,比如联动科技智造、潮玩产业等企业,打造一系列“火柴盒”音乐节联名款演出,以及“篮球×火柴盒”东莞厂“BA”专场演出等,让音乐、文化赋能产业发展和促进消费,催生“公共文化+”新业态。同时,还将启动火柴盒·原创音乐大会项目,聚焦原创音乐开展作品征集,举办跨年音乐盛典,以潮流音乐塑造潮流东莞形象。
四、实施文化设施扩面提质工程,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完善的文体设施是文化强市的基石。我市大型文体设施建成较早,许多大型设施已经落后国内其他先进城市,而且大型文体设施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以外的大型文体设施比较少。此外,各镇街的差异巨大,好的特别好,差的特别差,另外还有大量外来常住人口的住宅区、园区周边缺少文体设施,所以市主要领导特别提出要在外来人口居住较多的出租屋区域建设文体设施。为此,我局坚持锻优势、补短板两手齐抓,不断完善全市文化设施网络。
一是加强统筹,推进重大设施建设。建立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和审批报备机制,加强全市文化设施统筹规划和建设管理。积极研究建设文化强市“十大文体设施”,统筹推进市博物馆新馆、中国举重博物馆(筹)、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东莞篮球文化中心、东莞第二图书馆等建设,其中市博物馆新馆计划年内动工,中国举重博物馆(筹)年内将开馆。
二是补齐短板,提升基层设施效能。加快镇街文化馆、公共图书馆提档升级,推动饶宗颐美术馆、张松鹤美术馆等一批镇街特色场馆和文化综合体建设。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达标建设,加快打造64个“城中村”文化示范点、32个特色精品村文化示范点,提升基层文化设施品质和效能。
三是提升颜值,打造高品质“城市家具”。积极配合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编制“城市家具”建设工作指引,巧用城市“边角料”空间,打造城市文化新场景,提升城市户外环境设施的人文内涵和艺术特质。同时,组织策划在东莞中心公园举办第二届东莞城市空间艺术邀请展,围绕“生态艺术”“潮流东莞”等主题,面向国内美术院校及社会领域,定向邀约征集能展现城市青春活力、时尚潮流的雕塑和艺术装置作品,用潮流形态和艺术符号优化城市公共空间。
下来,我局将继续抢抓文旅复苏机遇,大力推进“四馆一剧院一空间”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以新空间、新供给、新场景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擦亮“潮流东莞”城市文化名片,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以高品质的文化供给助推东莞高质量发展。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文化体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9月20日
(联系人及电话:吴球,22837030)